《人民的名義》火了,這出乎作者周梅森的意料。根據電視臺的數據顯示,在追劇的觀眾里面,年輕人占了60%,很多“95后”講,從他們出生以來就沒見過這樣的劇。這是一部什么樣的劇?這是一部反腐倡廉的正劇,卻有魔力讓一些不喜歡提GDP的年輕人說出“達康書記的GDP由我們來守護”,GDP也因此為成了網絡熱搜詞。
不可否認,演員吳剛演的李達康非常接地氣,也非常能夠替下屬、親屬和工廠的工人爭得權益。這也是一個很能解氣的官員,因此很多觀眾拿他的臺詞做成圖,做成漫畫,來形容李達康書記。
與正值壯年的李達康相比,另外一個人物——八十多歲的老檢察長陳巖石則讓許多人感動。看到他在劇中不辭辛苦地為大風廠員工爭取股權,網友們紛紛留言說:陳老辛苦了!
在我看來,除了演技,陳巖石和李達康之所以受歡迎,有著其符合“四個自信”中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依托所在,這才使得正能量在年輕人中廣為傳播,變得有點“潮”。
陳巖石“不忘初心”,有著“共同富裕”的理論自信
“不忘初心”是指不能忘了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。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是帶領人民實現共產主義和共同富裕?;仡櫼簧悗r石這位八十多歲的老黨員始終堅持著這一理想。
1945年,在攻打云城的殊死戰(zhàn)斗中,他親眼看到自己的戰(zhàn)友一個個倒在了抗戰(zhàn)勝利前的曙光中。他幸存下來,背負起了“只有一天黨齡的黨員”的信仰。也就是從那一刻起,他時刻不忘戰(zhàn)友為了今天的勝利所作出的光榮犧牲。當一個人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時候,他早已經把個人的榮辱得失置之腦后。
為官時,他一心為老百姓作貢獻,退休了,住在養(yǎng)老院里面都不忘了老百姓的難處。他上達民意,下對百姓,嘴里沒有半句虛言,不管是對新上任的沙書記,還是對大風廠的職工,有一說一,說到做到,一口吐沫一個釘。,他常說的話就是從人民群眾中來,到人民群眾中去。最讓人感動的是,為了兌現對大風廠工人的承諾,他頂著一把老骨頭,搬著一個小馬扎,一坐就是一整夜,其光芒早已蓋過了“一一六”事件的大火。
他大概是這么對大風廠員工說的:“我們黨就是要帶領大家走向共同富裕,所以我一來到大風廠,就把股權分給了你們?,F在,我們仍要相信政府,會把股權給要回來。”
在這里,“不忘初心”同時又是指不能忘了共產黨人的服務宗旨。共產黨人的服務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。“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擁不擁護、贊成不贊成、高興不高興、答應不答應作為出發(fā)點,以人民滿不滿意作為判定工作成敗的標準。”
從老革命到老監(jiān)察長,陳巖石始終堅定共產黨的信念和理想,相信黨能帶領人民共同富裕,過上更好的生活。
李達康“GDP”,有著海瑞做官的文化自信
編劇周梅森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他一直在思考中國文化的仁義問題。說:“茍富貴,勿相忘,在中國文化中,你要說這個人沒義氣,其實就是很否定他。”而在官場,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。
在電視劇中,公安廳長祁同偉是一個講義氣的官員,只要涉及到自己父老鄉(xiāng)親的問題就上心,能幫就幫。老家人犯了事,他也能利用職務之便,不眨眼地拿錢和權來擺平。他的老師和舉薦者政法委書記高育良書記呢,行事上喜歡搞團伙山頭,政治上玩弄權術,有時甚至鬧到舉賢不避親的程度。
另一方面,在中國文化里還有一種官員比較少有,比如海瑞。對應到電視劇里,就是李達康、易學習這樣的官員。李達康想干事、能干事,為了GDP殫精竭慮。此外,除了公事,他誰的忙也不幫,妻子的忙不幫,親戚的忙不幫,兄弟的忙不幫。
易學習在漢東省的各個市為官,每到一個地方,就在家中的客廳里掛上當地的地圖。到一個地方,就造福一方百姓,中國文化的“務實”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。他說為官為官,就是要為百姓做實事。
祁同偉、高育良與李達康、易學習,體現了兩種做官的文化。
有人評論說:“在李達康、易學習身上,我們看到了共產黨人心中有黨、有民、有責、有戒,想全局、抓大事,既管事、也管人,不爭功,不諉過。”他們堅定了人民群眾對官員做實事、能干事的信心。